:geigemeister

聽音樂?看音樂?講音樂?

在前一場的座談會當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一些關於古典音樂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些分類的方法,學習的態度,等等的觀念。現在我想更深入的跟大家分享這些觀念,並與音樂本身作一個連結。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最重要的是音樂的感受。各位可能會覺得這是廢話,音樂當然是用聽的﹔可是事實上,我們常常在看音樂,講音樂,卻忘記了聽音樂的重要性。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今天只因為在某報紙上看到關於某某演奏家精湛演出,或者轟轟烈烈的簡歷的報導,就這樣去跟我的朋友講他彈得很棒,他拉得很棒,這就是標準的看音樂,不是聽音樂”!不曾聽過你怎麼知道他的演奏功力? 你又如何確定報紙所報導的角度真正何你的胃口? 我只能說,因為報紙報得很大,所以我去聽看看,至於好壞要等我聽完才能作決定。

另外種更好玩的叫做講音樂。這也是一種很好玩的現象。這常常發生在我們的教育體系當中。如果我今天跟我的學生介紹一個作曲家叫蕭邦,我跟他們講了一大堆他在哪裡出生,跟誰學習,受誰的影響,一些重要作品,還有他多麼熱愛鋼琴,他的作品多麼詩意,裝飾音多麼巧妙,結果一堂60分鐘的課只給學生聽一首5分鐘的圓舞曲。學生上完課之後,只記得一堆跟蕭邦有關的形容詞,如果你問他蕭邦的音樂哪裡詩意,哪裡很巧妙?” 保證他回答不出來! 於是期末考之後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忘光了。很多時候,我們忘記所有的理論,文字,講述,解說,都應該是了解音樂的工具,而不是音樂的主體。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對輔助工具的研究,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重要性,這將會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事情。我想,這對提昇一個人在音樂方面的知識與熱愛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台灣與國外的音樂環境比較

音樂教育的比較---
講到音樂教育,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出國留學。特別是學音樂方面的人,出國留學幾乎是一種趨勢。為什麼要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和在國內學習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 或者,出國留學的動機是什麼?

教育---外國的音樂教育是很全面的。這種全面性特別表現在老師要求學生的學習態度上面。在練習一首曲子的時候,絕對不會有只練一的樂章或前幾分鐘的情形發生,學音樂要的是增加對音樂本身的了解,而不是為了應付某一個單一事件。除此之外,我們必須常常想辦法把一些相關資料帶入音樂中,並與音樂串聯。許多作曲家的背景,或者作曲動機,或者音樂特色並不是講一講聽懂就算了,很多東西如果沒自己有動腦筋去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音樂永遠死的。這個能力也是國外音樂教育相當重視的一部份。說穿了,就是訓練一個有自行處理能力的鋼琴家。


學科---很多家長會認為台灣的音樂班環境一般學科的壓力太重,無法專心於音樂的訓練上,但是我想給各位一個觀念,只有在共產國家,才會把孩子限制在一個專業裡訓練,現今的歐美國家在大學音樂系之前,學生們也都是五育並重,不會是因為音樂班就忽略了其他的學科,國外的功課壓力沒有台灣那麼重,這觀念問題的普遍現象,跟是不是音樂班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缺少了人文藝術的培養,只會拉琴的人也很難達到更進一步的提昇,對於生活的了解、團體的認識、建立自己的生活觀,都有助於音樂素質的培養。

大專的不同---大專院校以上的音樂科系,可以來比較一下國內外的不同,台灣僅有幾所專業的藝術學院是以音樂為重,其餘的大學音樂系學生都必須背負著沉重的通識課程負擔,不但減少了學生主修的練習,而且相關的音樂課程也不夠扎實,很難培養相當全面的音樂人才,比較一下歐洲與台灣的藝術學校課程就可以知道,台灣的藝術學院教育方向並不夠全面,對於相關的音樂課程師資方面也遠不如歐美國家的藝術大學,在音樂的演奏訓練方面,不夠扎實也不夠全面,光室內樂的部分來說,台灣很少有專業的室內 老師,對於很多觀念的培養也是差一大截。歐洲有很多音樂課程也是台灣沒有的,這是因為師資、環境的關係。利用部分相關科目舉例。如果以美國大學來說,他們也有相當多的通識課程,例如哲學、心理學……等等,跟台灣大學比較相近。

海島的缺陷---台灣是一個島國,一個海島最大的問題是視野不夠寬廣。如果我們不主動向外發展,看來看去將永遠是自己家裡的東西,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特別是古典音樂是由西方傳入的藝術,如果不常常跟外界接觸自然容易陷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在台灣大部分的比賽,永遠是那一群台灣人在參加,我們沒有辦法接觸到最新的資訊,我們沒有辦法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隔著讓我們失去了一些刺激的機會,所以我們不只要在台灣的各種音樂活動中求進步,更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再觀察別人的同時增廣自己的見聞。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只有在台灣發生而已,舉凡日本,韓國(半島也是島)都有相似的問題,差別只在人如何去改善先天不良的體質而已。像歐洲或者美國是一個會及各種不同學派的大陸,這樣的地方,將會有更多的刺激幫助學習。

國家人民對音樂環境的重視---
在國外,不論是國家或是人民都視音樂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唯有人民先發覺音樂的重要性,政府才有可能很順暢的倡導一些音樂相關的措施。以維也納為例,維也納市立圖書館總館有提供音樂樂譜及CD的外借服務。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因為以一般人的經濟能力,不可能一次為一首曲子去購買多種版本的CD或樂譜; 對於純粹的欣賞者來說,當他不認識一首曲子的時候,他希望先透過試聽在決定他是否要收藏這張唱片。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不同版本的書籍及音樂有聲物品變得非常重要,也變得更容易取得。這不只是加惠個人的一項措施,他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社會愛樂的風氣,以及研究風氣。

在國外音樂會的宣傳是一件很重要也很有系統的工作。舉凡各大音樂廳,都有他自己的宣傳系統。一個好的宣傳系統將有助於提昇觀眾對音樂會的參予程度。我們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在維也納市政府設立的廣告排上,有各大知名演奏廳不同場次的海報。我個人認為,一個統一而健全的音樂會宣傳系統將有助於觀眾量的提昇。音樂會的舉行在國外非常的盛行,不但量多,而且品質也非常好,相對的,音樂工作者有相當多的工作機會,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優秀的音樂工作者願意在一個優良的環境來提供自己的所學,而音樂會水準的提高又會提昇整個古典音樂環境。而且在國外的音樂工作機會待遇普遍比國內高上許多,但是音樂會的票卻又比較便宜。這是因為國外的音樂會大多有許多廠商、公司贊助,適當地利用商業來輔助音樂文化,這是國內所做不到的。這樣會形成聽眾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來聽到高品質的音樂會,而音樂家們也可以得到許多的工作機會與優厚的酬勞。就這點來說,台灣的音樂環境真的是差上一大截,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優秀的國人出國留學之後,就不願回台貢獻所學的原因。

國外的音樂會、音樂節有許多都是由企業贊助,而且這種贊助是長期、大量的贊助,因此有了充沛的資金來源,就會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人才留下來工作,一旦優秀的音樂人才多了,就會造成音樂會的品質、數量全部上升,當音樂會的品質、數量上升,就會吸引聽眾的到來,就這樣造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也是國外為什麼能造就那麼良好的音樂環境原因。總歸一句話,這些企業廠商贊助古典音樂會,對他們來講是一種好的投資,無論是廣告效益or音樂會收益,這種投資在一個商人的眼中都是有搞頭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企業願意投資在古典音樂上。

相對的,看看台灣的古典音樂環境,一般的公司企業,會願意投資在古典音樂節or音樂會上嗎?換成我是老闆,我不會願意給一個音樂節長期而且大量的贊助,因為這篤定是一個賠錢生意,因為供需不能平衡,沒有那麼多古典音樂的聽眾,所以也就沒有太多的商機。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偉大的世界級演奏家來台灣開音樂會,每個人的票價都高的恐怖,因為這裡的世界級專業演奏會並不頻繁,也就造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現象。

Ok,那搞到後來,台灣的大部分國際性音樂節or音樂交流比賽,都必須靠國家的力量支持,文建會目前就是在搞這方面的活動,但是看看台灣政府每年撥在文化藝術上的經費就知道這有多不足。自己本土的文化藝其實不只各大音樂廳有良好的宣傳系統,就連一般的音樂學校也有許多自己的音樂會。為了這些音樂會,它們也會印製月份的節目單發送各地。這麼做的目的,是要給予學生很多正式的上台機會,讓他們習慣舞台的感覺。以我們學校為例,一般演奏科的學生平均一年會上台至少兩次左右,有一些優秀的學生甚至會常常在校內或者校外的公開活動中演出,學校也很樂意給予學生機會。

外國常常會有一些大師蒞臨演奏,質與量都遠遠超過台灣。我們可以藉由多聽多看來學習到許多學校不會教的知識與技巧。在歐洲還會有一些學生減價系統,或者站票等等,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想讓中低收入的人也有欣賞音樂的權利而設。這都是一些很好的措施。

國外音樂的重視亦反映在音樂教育機構的數量上。當音樂教育機夠多,自然就會有更多的音樂口,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也培養了音樂群眾。

資訊的多元---歐洲是一個資訊多元的社會。雖然現在網路拂遠無界,但仍比不上一些唾手可得的資訊,畢竟東西拿在手裡會有比較實在的感覺。撇開這一點不講,當我們人處在某個環境當中的時候,我們更能了解那個關於環境的資訊,這比起在台灣遠端操控要更進一步。如果你在某一個國家久了,你自然就會認識那裡不錯的老師,然而你在台灣,可能只知道活動的名字,卻對內容一知半解。網路是一個很方便的東西,然而他卻不是萬能的! 在國外還有一批專業的樂評與媒體,這也在有形無形之中讓我們知道別對於同一場音樂會不同的看法。

社會---以整個社會來說,古典音樂的欣賞風氣我們當然不如歐美社會,跟我們鄰近的日本、韓國,在古典音樂環境的創造、古典音樂人才的培養上面,費了很大的苦心,現在也有豐碩的成果,音樂環境會被以下幾個因素影響:演奏會的水準、音樂教育的環境、國人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嚴格說起來,古典音樂就算是在有著優良傳統的歐洲來說,仍然不屬於強勢音樂,因此在歷史、環境等條件都比別人薄弱的情形之下,如何有效的讓民眾接受這個外來的藝術,其效率及結果是有疑問的。唯一的方法大概就是讓大家習慣於其中,藉由政府及媒體的力量,才有辦法達到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的地步。

日本、韓國跟台灣的音樂環境其實很像,他們也是跟我們一樣從國中、高中就有所謂的音樂班,教育方式也跟台灣很類似,但是說實在的,他們的古典音樂水準比台灣高上很多,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起步」早。
術都搞不好了,哪還有剩餘的經費撥給「古典音樂」這種外來的藝術?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有計畫的推行古典音樂,而台灣一直要到日治時代結束之後,人民才有機會學習古典音樂,而且,台灣依國家的力量來有計畫的推動古典音樂,那是最近40年才有的動作。另外,日韓的民族性也對他們的古典音樂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想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民族侵略性很強,而大韓民族的民族優越感也是其他國家所望之向背的,他們積極的往歐美國家學習古典音樂的精髓,就像嬰兒般極力的吸收這些外來的文化,並且最後把古典音樂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現在,我們在國外的音樂廳、歌劇院中,一定可以看到日本、韓國人的蹤影,而且其數量之龐大,會讓人感到驚訝,他們對於古典音樂的需求量,已經遠遠超越其他亞洲國家。

大陸的比賽音樂人才,有計畫的政府培育,利用國家力量把音樂人才送到國外,非常專業的訓練,國外人才的增加,師資的改善,打破了大陸在國際比賽中沒有拿獎的事實。就像2000年拿蕭邦鋼琴大賽的李雲迪,就是大陸古典音樂耕耘的最好收穫。

民族性的不同---在國外留學的學生都會明顯的體會到這一點,那就是我們跟國外的學生相比,會有許多不同的性格、觀念差異。東方的學生通常較安靜、認真、比較少強烈表現出自己的意願。但在團體中喜歡互相比較,明爭暗鬥的情形相當普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705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