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1898年9月26日 - 1937年7月11 日)是一位美國作曲家。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蓋希文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爵士樂和布魯斯的風格結合了起來。蓋希文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享年三十九歲。

這位美國傳奇式的偉大作曲家,也許在曲式的發展技巧和管弦樂法的創作都稍嫌薄弱,他的作品仔細分析也都非結構嚴謹的上乘之作,但是因為他的作品中多少帶著流行的特質,一旦你聆聽後,似乎會被牢牢地吸引著,這就是蓋希文神奇偉大之處吧!

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這個名字在美國音樂界似乎是一個傳奇的記憶。美國的音樂歷史不長,長期地被歐洲主流音樂所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有明確表現美國國民性格的音樂出現,其先驅者便是蓋希文。他將二十世紀美國大陸流行的爵士樂手法用在演奏會的音樂中;精確的說,蓋希文結合傳統的歐洲音樂藝術、爵士樂、黑人歌曲等各種型式的音樂,而成為美國所獨有的音樂。也許很多人至今仍質疑蓋希文的音樂成就,但不可諱言地,他的舞台劇與電影歌曲的創作,已成為大家在爵士樂或歌曲創作所仿效的標準。

移民美國

1898年9月26日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家庭裡,誕生了一個名叫George Gershoritz的小孩,這是誰呢?就是還沒改名前的蓋希文。好吧!我們就先談談他的家庭吧!蓋希文的老爸Morris Gershovitz是一個俄國出生的移民,就如同十九世紀大多數移民一樣,Morris也有一個典型的艱苦奮鬥故事。當Morris到達紐約的第一天,就發現他在美國唯一親人─叔叔的地址弄丟了。他舉目無親,人海茫茫,只好睡在一些小巷中。口袋剩的一點零錢,孤注一擲,在路邊和人玩牌賭錢,竟然替他賺了不少的餐費。後來Morris還是和叔叔相會,並且也因此認識另一外俄國移民Rose Bruskin,後來結成連理。Morris的專長是裁縫,他縫製的流行女鞋在當時頗為叫座。在Morris搬了二十八次家的過程中,他和Rose生了四個小孩,George排行第二。Morris後來決定讓這個家更美國一點,決定將家人的姓氏改成美國式的姓,怪的是,Morris和大兒子Ira使用Gershvin,但是George卻使用Gershwin,也就是今天的喬治.蓋希文。

蓋希文從小就是「調皮鬼」代表,調皮的程度讓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受不了。他後來也回憶,他還未碰到鋼琴前的那段日子:「音樂從來沒引起我的興趣,我每天就是和其他玩伴想辦法將大人們弄的緊張兮兮。」1910年全家因經營餐廳搬移至Coney Island,蓋老爸Morris對蓋希文更疏於管教,蓋希文就在街上扮起乞丐,討錢去看電影;或者到雜貨店中偷麵包、水果來吃。誰又知道這個紐約街頭小鬼會成一代音樂大師呢?在十三歲的某天,蓋希文在街上閑逛,看到了一台機器鋼琴,他就隨手丟個零錢到這機器中,竟放出魯賓斯坦《Melody in F》。當音樂停止後,蓋希文的音樂天份隨之開始發動。原本家裡計畫裁培大哥Ira學習音樂,不知George突然插花展現天份,鋼琴彈奏的技藝無人能擋;了解兒子的蓋老媽Rose也決心讓他盡情發揮,後來他決定從高中輟學,進入音樂出版公司擔任廣告鋼琴手。在這幾年中,蓋希文寫了不少流行歌曲,尤其《史瓦尼(Swanee)》此曲使他一舉成名,步入作曲家的行列,然而他真正平步青雲的一刻是在1924年。

轉捩點
1924年初的某日早晨,蓋希文突然看到報紙上宣稱他將在一個月後的「現代音樂實驗」發表新作。此時,他似乎還搞不清狀況的時侯,爵士樂大老懷特曼(Paul Whiteman)才來通知他有此事發生,蓋希文急急忙忙的在三週內完成了《藍色狂想曲》旋律部份,但由於他當時管弦樂技法並不熟悉,所以管弦樂總譜是好朋友葛洛菲(F. Grofe,《大峽谷組曲》作者),在開演前兩天才完成,演奏會當天的聽眾名家如雲:克萊斯勒、艾爾曼、拉赫曼尼諾夫、史特考斯基、史特拉汶斯基……等當代音樂名流通通到齊,《藍色狂想曲》也非泛泛之作,當場得到大家的讚賞,使得蓋希文一躍而成為世界級的作曲家。

真是造化弄人,二十世紀初美國一直希望有以「美國語言」譜成的交響樂曲,作曲家一直就在「交響型」爵士樂找出路,這影,得到成功的人竟是一直以諳熟熱門音樂與歌舞表演馳名的蓋希文。

1925年紐約愛樂委託這位當紅的作曲家譜寫鋼琴協奏曲,鬥志旺勝的蓋希文決定接下這項工作,並且獨立編寫管弦樂曲部份,成為一個真正獨當一面的作曲家。由於他的基礎音樂教育極差,所以需要花費極大的工夫研讀作曲理論書籍。

樂曲譜寫後,為了求慎重,蓋希文而自掏腰包租借戲院,招集樂師試奏、訂正。果然《F大調鋼琴協奏曲》又以新鮮生動的旋律,搖擺的節奏,表現出別的作曲家難以項背的敏銳感性。另一方面蓋希文仍不斷的學習各種作曲技巧,其中以Vernon Duke、Oscar Levant和荀柏格(Arnold Schoenberg)對他的助益和影響最大。

再創高峰
蓋希文也沒忘記自己的老本行舞台音樂,膾炙人口的佳作也不斷的問世,如1924年的喜歌劇《淑女是善良》、1927年的《滑稽臉》、1931年得獎作品《為君而歌(of thee I sing)》。也許工作太過繁重,不久後他即感覺身體不適,1928年就隨著一起工作的哥哥Ira(此時Ira為歌詞創作家)赴巴黎休養。半年的時間將自己的心境以輕鬆的心情及花都風情譜入樂曲,完成了一首色彩繽紛管弦樂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1930年是蓋希文作曲生涯的另外一個高峰,一向以爵士樂為作曲基礎的蓋希文,寫了一個大型管弦樂爵士樂─《I Got Rhythm》。當首演時蓋希文利用影響力召喚當時爵士名家加入樂團,Ginger Rogers、Benny Goodman、Glenn Miller、Red Nichols都在陣容中,蓋希文似乎成了美國爵士樂團的教父。同時,他也將影響力伸往好萊塢開始電影音樂的創作。

同時,他也將影響力伸往好萊塢開始電影音樂的創作。1932年《為君而歌》讓蓋希文兄弟(George and Ira)獲得普利茲(Pulitzer)獎,這個獎可說是空前的。不過蓋希文野心仍然旺盛,希望能在歌劇(可不是喜歌劇,是serious music)創作上留名。1935年《Porgy and Bess》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傑作,也將他推上人生最高的巔峰。在此之後,蓋希文多投注在電影音樂上,未再對管弦樂或歌劇注力。1937年7月11日,年僅39歲的他因腦瘤而去世。

是一個自然的方向。可惜學院派這位美國傳奇式的偉大作曲家,也許在曲式的發展技巧和管弦樂法的創作都稍嫌薄弱,他的作品仔細分析也都非結構嚴謹的上乘之作,但是因為他的作品中多少帶著流行的特質,一旦你聆聽後,似乎會被牢牢地吸引著,這就是蓋希文神奇偉大之處吧!

蓋希文年表:

1898年9月 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原名George Gershoritz。
1906年 改名為George Gershwiin。
1910年 首次到鄰居媽媽家學習鋼琴。
1912年 隨著鋼琴家Charles Hambitzer研習音樂。
1914年 自高中輟學至Tin Pin Ally擔任廣告鋼琴手,週薪15美元。
1917年 發表《史瓦尼》後,成為眾人矚目的作曲家。
1922年 發表歌劇《Blue Moon》(one-act opera)。
1924年 於懷特曼「現代音樂實驗」演奏會發表《藍色狂想曲》一舉聞名於世。

1927年 發表喜歌劇《滑稽臉》成為百老匯熱門曲目。
1928年 至巴黎渡假休養完成《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1930年 由哥哥Ira引介,打入好萊塢從事電影創作。
1931年 獲得普利茲戲劇獎。
1932年 創作美國式歌劇《Porgy and Bess》。這張拉圖指揮的《Porgy and Bess》   贏得三星戴花的好評(EMI 5 56220 2,科藝百代)。
1937年 因腦瘤去逝,享年39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705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