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菲

在此篇文章裡所說的"音樂傷害",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因為練習樂器(或聲樂)所造成的運動傷害"。它是源自於美國醫學界的"表演藝術醫學"(Performing Arts Medicine)

最早是在1995年首先接觸到榮總復健部的"表演藝術傷害科"。當時在準備出國留學的我,因為在過度疲勞的情況下又勉強練琴,於是造成了右手多處肌腱嚴重的發炎,經由朋友介紹後專程到榮總去找醫生看診做治療,也因此認識了在東吳大學音 樂系 教授"演藝傷害醫學導論"課程的 彭薏雯 醫師,她在榮總特地開設了"表演藝術傷害特別門診",將她在美國讀醫學系的所學貢獻於台灣。在當時我曾受邀到東吳音樂系演講,把我受傷的經歷與復健的種種過程與心得跟這些同是學音樂的同學們一起分享,並參與 醫師在榮總的一些肌耐力實驗。雖然 醫師現在已經離開榮總復健部,但是得自她的許多寶貴的知識一直都是很受用的。

根據 醫師的門診經驗,多數病人都是大學音樂科系的學生,但是也有不少憂心的家長帶著小朋友求診,也多半是音樂班的學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大體上都是因為長期練習樂器導致肌肉骨骼系統或週邊神經系統病變,常見的症狀包括軀幹及肢體酸痛無力等等,也有些小朋友則出現心理壓力造成的胃痛或腹瀉等等症狀。

樂器演奏者最常見的是傷害是"過度使用症候群"。顧名思義,這是因為長期,反覆及大量的肢體動作,持久且不正確的姿勢或是一些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患者通常會感到酸,痛,麻,無力等等,主動用力時常會讓情況變得更嚴重。如果症狀出現時不趕緊立刻休息及冰敷,受傷的地方長久下來組織的彈性和力量會逐漸減弱。彈鋼琴的人常會出現在右手前臂外側及第四或第五指屈肌的不適症狀。

此外,由於身體維持在長期固定姿勢,若姿勢不良或時間太久,則會導致"肌膜疼痛症候群"。鋼琴或小提琴的學習者,甚至我認識的一位吹豎笛的同學也都曾罹患此症。我自己因為曾經使用不良的樂器過度練習,造成不正確的姿勢,也多年深受其苦。通常是頸部,肩部及上背部最容易受侵犯,除了會酸痛僵硬之外,同時有許多明顯的痛點,壓了會強烈疼痛,而且還會有"轉移痛",例如肩背及前胸肌膜炎可能會引起手臂疼痛無力,頸部肌肉肌膜炎則會引起頭痛等等。一般人所說的"落枕"是屬於急性症狀之一,但是學音樂的人多半是慢性居多。

在復健過程當中,醫師通常會給一些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一些塗抹用的藥膏。醫師也常會開維他命B或葉酸,因為有些偏食者缺少這些維他命也會造成肌肉酸痛。此外,剛受傷的72小時內或練習完畢後可以冰敷及輕輕按摩患處。至於受傷超過72小時的慢性患者則比教適合熱敷。此外,醫師也會視情況要求患者到醫院作復健治療,像是超音波或電療等等。

以前在榮總做完物理治療時,復健師總會要求我再做一些增強肌耐力的簡單運動,像是在手臂上綁沙包做訓練,以及一些手部的阻力運動或活動頸肩關節的體操。治療師也會特別強調暖身運動的必要。因為最重要的還是鍛鍊自己的肌肉力量,以及妥善規劃練習時間。除了一些天生體型較小,較缺少肌肉的人之外,往往受傷的原因是因為忽然大量增加練習,這是很危險的。想想假如因為嚴重受傷而導致影響以後長遠的音樂生涯,那豈不是太得不償失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705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