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鴻宇國際藝術有限公司 主講人: 陳冠宇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

1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起源

1        百老匯音樂歌舞劇起源於19世紀中葉,當時的百老匯大道就已經成為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美式英語中創造了一個極為形象生動的詞白色大道(TheGreatWhiteWay)來形容百老匯大道入夜後的星光燦爛"19世紀20年代末,是百老匯藝術的鼎盛時期,1925年這裏的劇院達到80家之多。

2        世界上還沒有一條街道像百老匯大道(Broadway)那樣使人窗滿幻想。而今百老匯大道是美國現代歌舞藝術、美國娛樂業的代名詞。每年,都有幾百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紐約欣賞百老匯的歌舞劇。

3        百老匯大道英文直譯為寬街”。它指紐約市中以巴特裏 公園為起點,一條由南向北貫穿曼哈頓全島的大道。全長25公里。這條大道早在1181年紐約市進行城市規劃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帶是在第42街”時報廣場附近,周圍雲集了幾十家劇院。在百老匯大道第44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內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戲碼。

 

3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內容和製作方向

內容

融合了劇、歌、樂、舞,以及說白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風格通俗,娛樂性強,因此泛稱為”百老匯音樂歌舞劇”。

製作方向

1        無論是音樂、戲劇、舞蹈,都以迎合大眾為取向。

2        劇中的音樂包羅萬象,無論古典、爵士、搖滾、舞曲,

皆可並存

3)豪華舞台設計和裝置的花費,也是吸引觀眾觀賞很重要的因素之ㄧ。

4﹒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故事題材

故事取材從古至今,如莎士比亞劇、小說、聖經、世界文學作品,或當代戰亂引發的異國戀情等,都是創作時重要的題材。

所以「音樂歌舞劇」是集歌、舞、劇於一身的表演藝術形式,也是將歌、舞、劇做出最理想結合的表演藝術型式之ㄧ。

5﹒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影響

(1)        以義大利文為主,純演唱方式的歌劇(OPera),就相對比較戲劇(Play)或音樂劇(Musical)式微。

2        古典音樂仍認為歌劇(OPera)才是正統音樂劇的主流。但相較於音樂劇(Musical),歌劇(OPera)就沒種讓人稱奇的舞台效果,由於配合著基本的舞蹈,因此歌劇也被稱之為歌舞劇。

 

6﹒百老匯音樂歌舞劇與歌劇、戲劇之最大差異

(1)        音樂歌舞劇所要表現的當然是以音樂來述說故事,而味了增加吸引力及賣點,自然融合了相當多的舞蹈及舞台效果,而這種表演方式自然比較戲劇(Play)或歌劇(opera)更能吸引大眾。

(2)        欣賞音樂歌舞劇同時滿足是享受,優美的音樂配合著炫目的舞台效果,

這也是為何音樂歌舞劇也被稱之為音樂舞台劇的原因。

7﹒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區分與種類

Broadway

就是在百老匯區上演的戲碼,通常也是較熱門;位於Broadway劇院通常也較大,

座位不得少於6000個。

Off  Broadway就是在百老匯外區上演的戲碼,通常是較不熱門的;Off Broadway的劇院規模大約是300~400個座位。

Off Off Broadway

通常屬於實驗性質或是較冷門的戲碼。

二、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構成要素‧軟體結構

1﹒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形成之過程

百老匯歌舞劇從每齣戲碼的故事起緣,中間的過程從服裝造型—上演戲碼—演出人員—詞曲創作—編舞排練—到最後的整合,創造出—特有的表演風格。

Play、Musical、Opera之區分

這種西方來的文化本身就有其複雜的演變史,各個不同文化時代背景創造出的文化,很難僅用文字去敘述‧就好像音樂有搖滾、抒情、節奏藍調、古典、流行等之分‧音樂劇何嘗不是音樂的另一國度和天地。

2﹒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形成之幾個重要時期

(1)        從歌舞喜劇旭是音樂劇(19世紀末到1920年)

畫航旋宮(1927)帶動轉型

(2)        古典音樂歌舞劇到黃金時段(1940~1960)

(3)        巨變時期(1970)年代

(4)        全球化及舞台奇觀(Spectacle)當道時期(1980)年代

(5)        復古時期(1990)年代至今

 

(1)        從歌舞喜劇到敘事音樂劇

「音樂歌舞劇」從最早期的輕歌劇、雜耍綜藝歌舞秀、富麗秀及音樂歌舞輕喜劇等表演形式開始發展,在四o年代之前呈現一片百花齊放的繽紛多元現象。

一九二七年底揭開近代「敘事音樂劇場發展史」的〈畫航旋宮〉(ShowBoat)一劇,故事情結社及黑白種族衝突問題,並以流浪藝人四十年間的悲歡離合為發展主線,內容已經遠遠超過當初「音樂歌舞喜劇」這個詞彙所能承擔的負荷而此類具有比較嚴整敘事線的音樂劇作品逐逐漸成音樂劇場的發展核心。

(補充資料)

輕歌劇作品上承古典歌劇四百年的傳統,以十九世紀輕歌劇,華爾滋的浪漫情調,

以歐洲或殖民地為背景,透過動聽的歌曲闖述一段曲折的愛故事:這些作品在音樂的旭是形式上已臻成熟,對白與歌曲之間銜接流暢。

輕歌劇一方面因為多侷限在你儂我儂的男歡女愛,甚至涉及深刻的社會題材,

而在戲劇與音樂設計上,又欲留許多讓歌手炫技的花俏橋段(多劇情不甚相關),

以致這些作品端半缺少嚴謹的組購模式。

(補充資料)

雜耍綜藝歌舞秀

以片段式的雜耍、脫口秀、爆笑鬧劇和歌舞表演為主,型態就像是近代的黑貓歌舞團、餐廳秀、綜藝節目等等。詞曲作者和蓋希文兄弟等,都投身相關創作。

富麗秀

通常是以美女、華麗服裝與舞台布景為賣點,可說極盡奢華之能事。

(補充資料)

故事背景

1927年,在百老匯舞台揭幕,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 為背景,描述船長、船長夫人、女兒木蘭小姐、賭徒女婿、劇團台柱黑白混血的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廚娘、下屬勞動白奴、木蘭女兒金的故事,還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歡離合,全劇長達四小時。

影響

作品都逐漸邁向戲劇文本與歌曲整合為一體的美學標準,試圖精進台詞和歌曲戲劇和「Comedy」轉型成「Musical,」成為近代音樂劇的先河。

(2)        古典音樂歌舞黃金時期(194011960)

1過程

1943年,編劇兼作詞家奧斯塔漢彌斯坦二世和作曲家理查‧羅傑斯合作,推出《奧克拉荷馬之戀》一劇,以扎實文本、動聽歌曲、感人劇情和兼具深度與娛樂性的「敘事歌舞劇」為宗,奠定「古典音樂歌舞劇」作品的基礎。

2代表作品

天上人間、南太平洋、國王與我、真善美、窈窕淑女、屋上提琴手、西城故事等,

成為40年代到60年代音樂歌舞劇黃金時期的傑出作品。

(3)        巨變時期(1970年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代表作品

音樂歌舞劇傳奇人物的史蒂‧桑坦的《拜訪森林》、《星期日與喬治同遊公園》、

《夥伴們》、《癡人大秀》、《夕顏》等。提姆瑞思吉安德魯‧洛伊‧韋伯的《約瑟夫與神奇彩衣》、《萬世巨星》、《艾薇塔》等。

 

(4)        全球化及舞台奇觀當道時期(1980年代)

由於百老匯音樂歌舞劇製作費節節高升,且隨著觀光業的發達;再加上強而有力的行銷策略與所謂的「音樂歌舞劇國際化」趨勢,使正宗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創造力日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音樂歌舞劇全面商品化、是原聲帶反撲劇場本體,以舞台奇觀、詢爛布景、流行曲風、通俗劇情稱道的英國式新音樂歌舞劇‧

(4)全球化及舞台奇觀當道時期(1980年代)

代表作品及特色

《約瑟夫神奇夢幻彩衣》、《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劇都出現在此一時期,飛揚的吊燈、強光埽色的直昇機、從天而降的凱迪拉克等劇場奇觀,變成號招觀光客的主要訴求。

 

(5)        復古時期(1990年代)

90年代、的音樂歌舞劇依舊充斥著商業色彩、行銷手法、觀光客和副產品〈CD、海報、專輯唱片,音樂歌舞劇的藝術、商業、及文化價值面臨從新定義。

 

90年代的音樂歌舞劇一方面承襲80年代的奇觀風格:絨毛野獸在煙火光輝中變為俊美王子《美女與野獸》、沉船場面《鐵達尼號》、飄雪的阿爾卑斯山巔《真善美》、蟲林鳥獸在觀眾席裡載歌載舞《獅子王》

 

一方面也興起復古風,包括《酒店》、《國王與我》、《芝加哥》、《真善美》在內的劇碼都老劇重推,也獲得不少的迴響

 

3﹒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劇院硬體設備之重要性

百老匯音樂歌舞劇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娛樂性強;舞台布景富麗堂皇,加上個種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聲響、燈光,使的舞台表演變幻莫測。台上演員載歌載舞,台下觀眾如醉如痴;氣氛熱烈,使演員和觀眾的交流融為一體。

3﹒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劇院硬體設備之重要性

如今,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已經成為紐約市文化產業中支柱之ㄧ。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樂、戲劇於一體,有些劇碼更是融藝術與大眾品味唯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觀賞百老匯音樂歌舞劇成為每一個來紐約市參觀、訪問、旅遊的人不可或缺的節目。從目前觀眾的比例來看,慕名而來的外國人要超過美國人。現在,觀光人數以每年3%的比例上漲,觀眾當中,60%的人來自紐約以外地區;許多來紐約的人的目的之ㄧ就是欣賞百老匯歌劇,否則就是“無功而返”。

4﹒百老匯音樂歌舞劇之東尼獎

東尼獎(Tony Awards)是音樂劇的最高榮譽,一如奧斯卡獎之於電影界、葛萊美獎之於唱片界、艾美獎之於電影界一樣,

東尼獎代表的則是舞台界.共有21個固定獎項,分別頒給戲劇與音樂劇兩種不同領域的工作者。東尼獎得獎的人產生是由一串12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挑選有資格的入圍者,再由提名委員來選出最後的入圍者。得獎者則是由演員工會,

舞台導演協會,編舞家協會,佈景藝術家協會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

 

安東尼獎(TonyAward)歷年最佳音樂劇(Musical)得主(1949~2008)

1949

Kiss Me Knte

1950

Sonth Pacific(南太平洋)

1951

Girysand Dits(紅男緣女)

1952

The King and I(國王與我)

1953

Wonderfitl Town (大城小調)

1954

Kismet

1955

The PajamaGiame

1956

Dann Yankees

1957

My Fair Lady(窈窕淑女

1958

The Mnsic Mam

1959

Redth ead

1960

The Sionnd of Mnsic (真善美)

1961

Bye﹐Bye﹐Birdie

1962

How to Sncceed in BnsinessWithout ReaityTrying(平步青雲)

1963

A Fn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nm

1964

Hello﹐Delly!

1965

Fiddler on the Roof(屋上提琴手)

1966

Man of La Man Cha(唐吉訶德)

1967

Cabar et

1968

HaII ehnjah﹐Baby

1969

1776

1970

APPIanse

1971

Com Pany (夥伴們)

1972

Two Genil eman of Verona

1973

A Lirte Night lrt Music

1974

Raisin

1975

The Wig.

1976

A Cjh oritsLine.(歌舞線上)

1977

Annie.

1978

Ain t Misbeltanin

1979

Sweeney Todd.

1980

Evita艾薇塔

1981

42ndStreet

1982

Nine

1983

Cat(貓)

1984

La Cage ang Fsites.

1985

Rig river

1986

The Mrsteryof EdwinDrood

1987

Les Mistratdes(悲慘世界)

1988

The phant 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

1989

Jerome Robbins Broadway

1990

Ciry of AngeIs(天使之城)

1991

The Will Rogery Felhes.

1992

Crazy for Yeit

1993

Kiaa od the spider Wanan-The Mn sicai

1994

Passion

1995

Sinset Bonlevird

1996

Rent.吉屋出租

1997

Titanic

1998

The LionnKing.(獅子王)

1999

Fosse.

2000

C ontact.

2001

The Pord cers(the new MeI Broekcs nniic af)

2002

Th orong hly Modern Milke.

2003

Hairspwvry(髮膠明星夢)

2004

Avenne O

2005

Monty Python s Spamalot.

2006

Jersey Beys.

2007

Spring Awakening.

2008

Is The Heinghts.

三、百老匯音樂歌舞劇知名作曲家

08ab34e72cabefda.jpg

 1﹒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South Kensington
父親William Bill Southcombe Lloyd Webber是知名的風琴演奏家,祖父William Charles Henry Webber是一個優秀的男高音,母親Jean Hermione Johnstone是小提琴家、姨媽是劇院演員,弟弟Julian Lloyd Webber是著名提琴手大提琴家,可謂“音樂世家!”

七歲便會作曲,曾經立志要當史學家。1964年,韋伯16歲時獲得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但僅唸了一學期便輟學,又於1967年到皇家音樂學院學管弦樂編曲。在此期間,韋伯認識了Tinl Rice,兩人志趣相投,從此展開了多年的合作關係,一個作曲,一個作詞,堪稱最佳拍檔合,作過多部音樂歌舞劇。但在大獲成功的艾薇塔《Evuta》及分道揚鑣。

 

而後,韋伯創作出多齣著名作品,其中八瓜1981年創作的《貓》(Cats),

為英國史上眼最講的音樂劇,也是百老匯長青音樂劇之首!1984年《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運用現代科技舞台效果與穿上溜冰鞋的演員,讓觀眾無不感到驚奇。1986年,《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倫敦首演引起熱烈迴響。韋伯無疑是近代最重要、最受歡迎的音樂歌舞劇作曲家之ㄧ。

 

重要作品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安魂曲》(Requiem)

《約瑟夫與神奇彩衣》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Joseph And The AmaringTechnicolorDreamcoat)

《艾薇塔》(Evita)              《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

《貓》(Cats)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歌與舞》(SongandDance)       《萬能管家》(By Jeeves)

《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    《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

2﹒喬治 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蓋希文1898年9月26日生於紐西蘭布魯克林‧在家中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

父母親皆為俄國移民,父親Morris職業為裁縫未曾受過正式音樂教育的蓋希文,

原先在紐約以彈奏爵士音樂和寫作流行歌曲維生。他所寫的許多歌曲,風靡了當時的美國。

1924年,蓋希文受保羅.懷曼(Paul Whiteman)所託寫作《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的弦律部份,但因其實弦樂技法不熟捻,在好葛羅菲(F Grofe)代編管絃樂部份。此曲一經首演變大獲好評,首開爵士音樂進入正統音樂的紀錄,也使的蓋希文擠身古典音樂界成,為最受喜愛的美國作曲家之ㄧ。

蓋希文在其它方面的音樂創作也十分膾炙人口,在音樂歌舞劇上有1924年的喜歌劇《淑女是善良》、1927年的《滑稽臉》、1931年獲普利茲(Pulitzer)獎的《為君而歡》(ofthee I sing)。

重要作品

舞台劇

La La Lucille               Tip-toes》

Morris Gest Midnight Whirl   Song of the Flame 1925

Dere Mabel                Oh, Kay! 1926

Broadway Brevities of 1920   Strike up the Band 1927

A Dangerous Maid 1921      Rosalie 1928

Blue Moon 1922            Treasure Girl 1928

Our Nell 1922              Show Girl 1929

The Rainbow 1923           Girl Crazy 1930

Sweet Little Devil 1924        Pardon my English 1933

Tell me More 1925             Let 'em Eat Cake 1933
3  克勞德 米歇爾 苟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

1944年出生的苟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祖籍匈牙利的法國人,是一位法籍猶太裔唱片錄音師、演員、歌手、流行作曲和音樂劇作家。

早年苟伯格酷愛音樂,雖未受過正式的音樂專業訓練,但在酒吧、歌舞廳的工作中掌握了一般聽眾欣賞習慣和音樂口味,並在1974年創作了(Le Premier Pas)這首法國當年度的百萬冠軍單曲。而在結識阿蘭‧鮑伯利(AlainBoubli)後,開始展開他的音樂歌舞劇他的創作生涯。

1973年創作第一部音樂劇《法國大革命》(La RevolutionFrancaise),為法國第一部搖滾音樂劇,受到觀眾的喜愛。1960年完成改編自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Hugo)作品的《悲慘世界》(Les Misirables)法語音樂劇,首演時大獲成功,並在音樂劇重要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許(CameronMackintosh)的修整下。全新的英文版《悲慘世界》於1967年進軍美國百老匯《悲慘世界》,受到空前成功,並獲當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原著閱讀等多項大獎,奠定了其非凡的國際影響與地位。

而後苟伯格更創作多部賣座作品,包括《西貢小姐》(Miss Saingon)、《馬丁吉爾》

Martin Guere),以及最近於2006年於芝加哥、2007年於百老匯首演的《海盜女王》(The Pirat Queen)。

重要作品

《法國大革命》(La RevolutionFrancaise

《悲慘世界》 Les Misirables

《西貢小姐》 Miss Saingon

《馬丁吉爾》 Martin Guere

《海盜女王》 The Pirat Queen

4﹒倫納德.柏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t)

倫納德.柏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t)1918年8月25日生於美國麻塞諾塞洲的勞倫斯.1990年10月14日於美國紐歐逝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鋼琴家、指揮家與作曲家之ㄧ。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跟隨皮斯頓(Walter Piston)學習作曲, 1939年進入寇蒂斯音樂院跟萊納(Fritz Reiner)學習指揮,1940年受邀到紐約愛樂出任助理指揮, 1943年代理華爾特(Bruno Walter)上台而聲名大噪。

伯恩斯坦在1958年到1969年擔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成為樂壇史上第一位美籍總監,並在美國電視上製作「青少年音樂會」,以最生動自然的方式引領青少年進入古典音樂的領域。伯恩斯坦在1958年到1969年在抹籃史卡拉歌劇院工作,

1964年出現在紐約大都會的歌劇院的指揮台上,1966年起,與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柏恩斯坦不但是古典、爵士鋼琴家、音樂書籍作家,他也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

除了古典樂曲,如交響曲、彌撒曲等,還創作芭蕾音樂《自由想像》、輕歌劇《憨第德》(Candide),同時也為百老匯(Broadway)譜樂,包括《西城故事》(WestSideStory)與《錦成春色》(On the Town)等。

重要作品

《憨第德》(Candide)

《西城故事》(WestSideStory)

《大城小調》(Wonderful Town)

《錦成春色》(On the Town)

《竇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1600Pennsylvanai Avenue)

5﹒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

1902年出生的羅傑斯生長於紐約長島ㄧ個愛好音樂的中產階級家庭, 6歲開始接觸琴,16歲認識長他7歲的音樂夥伴羅倫茲.哈特(Lorenz Hart),展開他音樂劇作曲家的生涯, 1979年12月30日病逝於紐約家中。

羅傑斯與哈特長達2\5年的合作關係,也創作出《Themick Gaieties》、

《A Connecticue》等多部作品與好來塢電影配樂 。

哈特病逝後,羅傑與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II)合作,創作出美國史上最叫好叫座的三齣音樂劇:《奧克拉荷馬之戀》(Oklahoma!)、《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以及《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同時還有其他兩部一樣普受大眾歡迎的戲碼「旋轉木馬」(Car ousel)以及《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重要作品

音樂劇                              電影配樂

《The Boys fromSyracuse》             《Love Me Tonight》

《Babes in Arms》                    《Hallelujah I m a bum 》

《奧克拉荷馬之戀》(Oklahoma!)     《酒綠花紅》(PaI Joey)

《旋轉木馬》(Car ousel)              經典名曲

《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          《Better Be Good te Me》

《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The Lady is a Tramp》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My Funny Valentine》

《Do I Herar a Walte》                 《It Never Entered My Mind》

《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1935)年by George Gershwin

描述美國南方黑人凡夫俗子的寫實生活,作曲家蓋希文以爵士和藍調音樂的風格譜入傳統的舞台劇中,在整齣劇中讓我們看到二零年代美國南方黑人貧困和現實的壓迫下,如何尋找他們生命中的彩虹和希望。這齣劇中多首主題曲,像是<我愛你波吉>〈I Love Porgy〉,<夏日時光>(Summertime)等曲後來都一再為爵士樂手所翻唱,其中夏日時光一曲更是膾炙人口,連國內布袋戲都曾當配樂使用。

真善美.jpg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59)by Richare Rodgers

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II)創作。

劇情簡介 該劇根據取材於真實故事的一部同名小說改編。

率真熱情,開朗樂觀的瑪利亞是修道院的見習修女,在因緣際會下,

被消道院派去當上校家當家庭教師。當時,他的愛妻以病逝,給他留下七個子女。

天真開朗的瑪利亞博得了七個孩子的好感把,一個原本因軍事化管理而異常嚴肅的家庭,變的充滿生機而歡笑不斷。後來,契普上校和瑪利亞雙雙墬入愛河結,成夫妻,並和孩子們組成家庭合唱團參加表演。但是,好景不長,當他們蜜月歸來,卻發現奧地利已經被納粹佔領了。德國納粹發動歐戰,希特勒併吞了奧地利,

脅迫普契上校為他賣命。正直的上校不願幫助侵略者欺負自己同胞,決定帶全家逃亡,在修女的幫助下,他一家人終於順利越過邊界,抵達瑞士。

e29a8ddb278e1d36.jpg 

《約瑟夫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ringTechnicolorDreamcoat)(1972)

(by Andrew Lloyd Webber)安德魯‧洛伊‧韋伯取材自聖經舊約《創世紀》

創作而成。劇情大意如下:約瑟夫雅各的的十二個兒子當中最受到寵愛,惹來兄長的忌妒,有一天兄長們在曠野將約瑟推入深淵,謊稱約瑟夫以意外身亡。大難不死的約瑟夫展轉被賣到埃及當奴隸,因為不接受主母的根隱而被害入獄緣,際會下受到法老王的重用。日後測試兄長們,皆已悔過為誠實之人一,家人終得以大團圓。

芝加哥.jpg 

 《芝加哥》(Chicago)(1975)(by John Kander)

1975年6月《芝加哥舞台劇》於紐約46街劇院首度公演。1975年百老匯三大奇才John Kander、Fred Ebb及Bob Fosse,把此故事改編成音樂劇,將原作的謀殺、貪嗔、人性陰謀,藉動人心弦的歌舞盡情展現,並將故事重點重描繪報界的腐敗,

轉移至娛樂圈和報界互相利用的題材,這種較生活化且易於消化的主題更容易獲得接受。果然演出後獲得一至好評成,為極受歡迎的百老匯舞台劇。

而後巴里與佛尼‧韋斯勒(Barry and Fran Weissler)、大衛.艾金斯企業(David atkins Enterprises)及國際管理樂團(IMG)在歐洲聯合製作重演此,劇曾於1997年囊括東尼獎六項大獎,並被譽為近十年最成功的音樂劇, 2003年更搬上大螢幕。

拜訪森林.jpg 

 《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1986)by Stephen Sondheim

本片由美國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劇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所創作的著名音樂劇.《拜訪森林》匯集了格林童話中「傑克與魔豆」、「灰姑娘」、「小紅帽」、「長髮姑娘」四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與角色,並套上諷刺劇的面紗而組成一個「成人童話故事」,其中蘊含的「教育」意味均以故事中的經驗教訓帶出,且不時出現令人爆笑的對話。原本互不相干的四劇主角們在,作者巧妙的串聯下,

涉入對方的生活。另外,桑坦更顛覆了童話故事中「從此幸福快樂」(Happily ever fter)的結局延,伸探討到在很久很久以前…」,之後,主角們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結局當然也如一般童話故事般,擁有永遠幸福快樂的結局。《拜訪斯林》曾於1988年東尼獎中或致三項重要獎項,包括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最佳作曲的殊榮,桑坦另有《星期日與喬治在公園》等名作。

慘世界.jpg 

 《悲慘世界》(Les AIiserables)(1986)(by Chaude—Michel schonberg)本劇由克勞德‧米歇爾‧苟伯格(Chaude—Michel schonberg)改編自法國十九世紀人道主義小說家雨果原著( Les Miniserables)之音樂舞台劇。英語版於1985年在英國倫敦巴比肯音樂聽轟動首演,締造通俗歌劇(Pop Opera)佳績無數,

盛況不墬之音樂饗宴。

劇情簡介 全劇以囹圄苦囚憤,張無望雙眼祈,告上蒼垂憐為序曲進,而藉由主角人物生死離散、貪嗔邪妄而,牽引出善惡交煎世,俗匹夫在夾縫間,喘息中悲鳴所,併擠出的至情火花。棄瑰麗炫目的排場演,唱會訴諸極簡舞台手法,俾使觀眾劇精會神聽『悲』劇是,以歌聲潤澤心扉,悸動神魂至波蘭壯闊之境後,再引彼導覽,靈通領悟雨果心中公理正義真諦,當然明瞭其所謂濁,世中希望光闊若閃爍,人性心證明滅不定,只有『善』念,才是將萬物喚回本位的無為章法。觀看此劇勢必動容為,自劇中人同感戚憎或,是聯想嗟嘆現實社會,浮華人生有如『悲慘世界』,不義怨慰,可憫哀情,唯天可憐見矣!

歌劇魅影.jpg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by Andrew Lloyd Webber(1986)

本劇為安德魯‧洛伊‧韋伯另一巨作‧締造佳績無數‧盛況不墬之音樂饗宴。

劇情簡介 1862年法國巴黎歌劇院的地窖住,著一名相貌醜陋、戴著面具的音樂天才眾,人稱為「魅影」。他發現克莉絲汀擁有天賦美聲。魅影決定將調教成為首席女高音。最初發自於精神層面音樂之愛卻,轉化成為強烈的佔有慾。而後在他親手譜作的歌劇《唐璜》,克莉絲汀擔任女主角的首演當日,魅影竟然殺死男主角,親身改扮上場,與克莉絲汀演對手戲。在戲劇最潮時,克莉絲汀當眾扯下他的面具,魅影動手將克莉絲汀擄自他的地下密室。克莉絲汀男友勞爾追蹤至地下室,和妹影展開對決,卻被繩索勒住。

為了保護勞爾,克莉絲汀毅然傾身,吻著魅影。這場愛情的勝負已定,絕望的魅影送走緊緊相擁的這對戀人在,警察和群眾闖入地下室之前悄,然離去,只留下一張似笑非笑的淒涼面具。

《變身怪醫》(Jekll&Hyde)(1990)by Frank wikdhorn

《變身怪醫》.融合了浪漫的愛情童話,內心善與惡的掙扎。本劇重新詮釋了原作者勞勃.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小說《變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Jekyll and Mr. Hyde)。這部故事內容懸疑而又富戲劇性,描述一個醫生潛心研究一種藥物,可分析人性的善和惡,結果卻令他成為雙重性格的人—善良的Jekyll和兇殘的Hyde,互相爭持,同時也發展成四角戀愛的故事。

西貢小姐.jpg 

 《西貢小姐》 Miss Saingon)(1991by Claude—Michel schonberg本劇由克勞德‧米歇爾‧苟柏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所作,是浦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是一個癡情的亞洲女子被被白人情人拋棄的悲劇故事。

劇情簡介 故事背景挪到20世紀70年代的西貢,而《蝴蝶夫人》里的美國軍官和日本歌技被改成美國大兵和越南吧女。這部音樂劇的靈感來自于一本雜誌裡的照片。

Claude—Michel schonberg看到了這張照片,照片式是一個越南女還正要登上從胡志明市飛往美國的飛機,去見她從未謀面的曾經在越南當兵的父親。女孩的母親握着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眼見不到她了母,親的沉默和女孩的淚水由戰爭摧毀的相愛的人們的生活。

Schonberg認為這位母親為孩子的做法是“最大的犧牲” ,這也成為了《西貢小姐》一劇中心的主題。

美女與野獸.jpg 

《美女與野獸》被譽為迪士尼有史以來最浪漫愛情經典, 1991年首度以動畫型式搬上大螢幕,憑著動人的故事情節與絢麗的影像風靡全球。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與皆大歡喜的結局、豐富活潑與優美和諧的音樂、賞心悅目的舞蹈動作、華麗精美的舞台布景與戲服,使的這部音樂劇與電影一樣出色。

劇情簡介 敘述在一個被施咒的古堡裡,一位王子因不董得慈悲與寬容而被仙女變為野獸,唯有他學會如何愛人才能變回原貌,後來美女貝兒位就父親兒答應被野獸囚禁,在一群魔堡僕役的穿針引線之下,貝兒與野獸從針鋒相對到相知相守,

經歷一翻波折之後,最後才終於得以解開魔法的桎梏。迪士尼電影從《美女與野獸》之後片尾主題曲都由知名歌星獻唱,智識與流行音樂相互結合。

獅子王.jpg 

 《獅子王》(The Lion Kine)(1997)by EIto John

改編由1994年在動畫史上締造多項輝煌紀錄、並榮獲最佳原著音樂和最佳電影主題曲的迪士尼經典鉅作《獅子王》,由小獅子辛巴的冒險旅程展開,講述他如何度過生命中蟲蟲考驗與難關,去面對長大成年、和習慣背負未來成為國王的重責大任。

“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定律“、愛與冒險的生命感動”為故事主題,透過創意無限的舞台技術、震撼人心的音樂,及生動逼真的叢林效果帶來的美妙與驚喜。

故事靈感主要來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背景背到非洲大陸,片中藉著小獅王Simba的成長故事,討愛、責任、生命定位等等課題,Simba從原本一位無憂無慮的小王子,到後來卻經歷了父親Mufasa被叔叔Scar陷害慘亡,Simba於是銷及選擇逃避最後在狒狒Rafiki的開導下,終於決定重反王國,承擔起生命的責任。

鐘樓怪人.jpg 

 《鐘樓怪人》(Notre DaIne de Paris)(1998by Richan Cocciante

《鐘樓怪人》改編自法國文豪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描繪一段15世紀末動盪社會難能可貴的真摯愛情,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艾絲梅拉達的出現讓身為神職人員的弗侯洛面臨道德信仰與人性的掙扎,讓論及婚嫁的侍衛隊長菲比斯背棄忠貞的諾言,而聖母院敲鐘的駝背醜男加西莫多更是無怨無悔的付出,甚至線上自己的生命。大文豪雨果深度刻畫出人與人間的愛慾糾葛,將人性醜陋及善良一面,

發揮的淋漓盡致,用現代舞蹈及音樂敘事,將古典推入化時代的改革。

媽媽咪呀.jpg 

 《媽媽咪呀》(Mamma MIa)(1999)by Bjorn I Vaeus and Benny Andersson

本劇式英國劇作家Cather Johnson以瑞典知名樂團ABBA歌曲為基底創作的音樂歌舞劇在,1999年4月6號於倫敦的Wast End地區劇院首演,立即打破美國劇場界20年來的票房紀錄,已經成為全球最賣座的音樂劇戲碼,位流行音樂與舞台劇結合的最佳典範。BBC激賞為「當下最熱門、最有趣的劇碼」。

劇情簡介 故事描述一個女孩在婚禮的前夕決定要去尋找父親身世之謎,尋找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母親昔日的三個戀人也做闊別20年後從新回到小島,一段精彩飛揚的奇妙旅程從此拉開序幕。

歌舞青春.jpg 

 《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2006)by Mathew Gerrard,etc

本劇由迪士尼頻道同名電影改編而成,並由Mathew Gerrard,etc、Robbie Nevil Houston等10多人共同包辦音樂劇創作。劇情大意:除夕假期的前夕兩個截然不同的高中生在一場歌唱比賽中相識,他門不只發現自己對唱歌的熱愛,更發現對彼此的愛,假期結束後,他們更發覺原來就讀同一學校,兩人決定一起參加校內歌唱比賽,這個決定卻受到朋友、親人及其他參賽者的阻礙,一場天翻地覆的校園歌唱比賽即將展開。

 

如何欣賞百老匯音樂歌舞劇

1﹒只要是需要以娛樂來調劑身心壓力的都市人,就是音樂歌舞劇最佳的支持群眾。

2﹒從走進音樂歌舞劇,了解音樂歌舞劇開始。

(1)        音樂歌舞劇比其它劇場藝術,如‧歌劇、話劇、舞蹈等,應該更容易使觀眾有親切感,最直接的原因是:音樂歌舞劇是始於大眾娛樂型藝術。

(2)        欣賞音樂歌舞劇影音相關產品,如:聆聽音樂歌舞劇CD.觀賞音樂歌舞劇DVD.觀賞電影版音樂歌舞劇、參加音樂歌舞劇音樂會、參加音樂歌舞劇專題研討會或講座、閱讀音樂歌舞劇相關書籍…等。

(3)        基於商業利益考量,音樂歌舞劇拒絕進入電視台,拒絕到老百姓家中,

所以音樂歌舞劇DVD的發行,得讓該劇極度回本之後,才有可能製程DVD上架販售。

3﹒欣賞音樂歌舞劇,物鼻從名劇開始,比較容易入門。

(1)        音樂歌舞劇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獨特魅力,並且生命力很強的藝術形態。

(2)        優秀的劇碼和經典代表作:被不同國籍、不同年代的藝術家重複演出,

一演就是十幾二十年,被搬上了大螢幕,像是倔各國延伸等…。

(3)        透過欣賞其各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作,我門及可以已最近的距離欣賞它,較無隔閡。

4﹒欣賞音樂歌舞劇,必須事先充分了解它的特點和風格,對於提高欣賞音樂歌舞劇的 主動性有一定作用。

(1)        娛樂性十足的音樂歌舞劇,最容易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

(2)        充滿幽默感的音樂喜劇類型,是百老匯音樂歌舞劇的主流。

(3)        大眾化是音樂歌舞劇的原動力:具有現代感及現實特色的、能表現出青年思想及文化運動的音樂歌舞劇,更能迎合普羅大眾的口味,而受市場的喜愛。

(4)        商業化之經營管理和極周詳之營運制度。

5﹒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1)        雅俗共賞:在俗的基礎上追求雅的品味,在雅的目標下尋找俗的輕鬆。

(2)        觀賞音樂歌舞劇時郤上是尋求一種體驗,不用刻意去挖掘隱藏再背後的東西;所以,看戲本身就是一種遊戲,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和距離就消失了。

6﹒觀賞音樂歌舞劇的三大特性,有助於體驗人生百態的體驗與感受。

(1)        對生活的揭示性。

(2)        藝術的獨特性。

(3)        娛樂的價值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705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