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igemeister
每個學音樂的人都知道,「練習」是學習音樂過程中最最最重要的東西,練琴的多寡,會很忠實的從基本技巧、樂曲熟練度表現出來,我有遇過不少人提出下面這幾種問題:「要怎樣才能把音拉準?」、「要怎麼樣上台才不會緊張?」、「要怎麼樣才能讓技巧更進步?」..........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多練」,當然,這個答案並不是那些提出問題的人想知道的答案,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有什麼「途徑」可以讓自己迅速的變好,卻不知道最他們認為最慢的方法,其實才是最快的方法。
提到「練琴」這件事,我想每個演奏家或是音樂學習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練琴經,我想任何一個人的練琴經歷、心得都可以寫一則厚厚的報告出來,而且內容一定精采絕倫、千變萬化,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音樂學習階段,也一定會有不同的練習方法,一個優秀的「練琴者」,應該要能隨著自身的狀況來調整練琴的時間、方式,而且最好能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練琴模式,如此一來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自己想要的進度。
身為音樂的學習者,練琴當然對我來說也是意義重大,自從三歲兩個月開始上鋼琴個別班之後,我這輩子大概就跟練琴脫不了關係了,據說我從小的定性很好,大概是剛毅木訥的個性使然,3、4歲的時候就乖乖的每天在鋼琴前面笨笨的練他1個小時,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好像是先會看譜,然後才會認字的........
想起小時候,練琴時媽媽大多會陪在旁邊,幫我「算次數」,ok,這首要彈幾遍、那首要彈幾遍,說實在的那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彈一些什麼東西,反正只想著:嗯....彈完可以領10元去買糖果.......然後可以去隔壁找鄰居家的小孩玩,所以也就這樣懵懵懂懂的練了下來;稍微大了一點,媽媽也不陪在身邊盯著練琴,只是每次練琴前會給我10枚1元硬幣,在練一首曲子之前,先把硬幣全部放在鍵盤的左方,彈完一遍,就把一枚硬幣拿到鍵盤右邊,然後一直反覆這樣的動作,等到左邊的硬幣空了,就表示我這首曲子已經練了10遍,可以換曲子了,而等我把所有該練的東西都練完之後,那10枚硬幣我就可以據為己有,拿去買東西啦!
現在想起來,父母親為了要讓小孩子練琴,真是威脅利誘樣樣都來,想想還真是辛苦.........而且我們家三個小孩都學音樂,我爸媽對每個小孩子的練琴管教態度也不盡相同,我想要更費苦心才是........。在我們家,練琴跟上班一樣,每個禮拜日是休息日,而且國定假日大多也可以不用練,我一直維持這種習慣到國三吧........而我弟、妹目前應該也都還是維持著這種休假日不練琴的優良傳統。〈優不優良我是不知道啦,但是我覺得我滿喜歡這構想的〉
印象中在國小之前,我爸媽對練琴還管的挺嚴的,但上了國中之後,我就幾乎被放牛吃草,頂多老媽提醒我一下「兒子,該去練琴了喔!」,我想大概是有個比我更需要注意的老妹在,所以我被「疼愛」的程度少了許多,哈,我也落的輕鬆,愛怎麼練怎麼練,之後參加了音樂營,學到了很多練琴的方法、技巧,也讓我自己能慢慢的調整練琴的心態、時間,只要練琴方法對,其實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在上面,兩個人練同樣的東西,方法錯的人如果需要2個小時來練,方法、觀念正確的人只需要20分鐘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而如果方法正確,又肯花時間下去的話,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音樂界的圈子裡時常會有「實力懸殊」的情形發生,套一句廣告詞「北北隆喜XX悔,那也擦和妳厜......」→翻譯如下「平平都是XX歲,為什麼會那麼多呢........」;而有的人會在某個時間內突飛猛進,也很可能是遇到了好的老師,學到了好的練琴技巧,進而花相同的時間卻得到莫大的效果。
每個學音樂的人,一定都被問過這個問題:「你一天練多久?」,因為大家習慣用練琴時間來衡量用功程度,甚至是演奏實力,在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習期看來,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準確性及重要性,但是到了大學以上的學習階段,這樣的問題其實變的沒什麼意義,從小學音樂到這個階段,每個人對自己的主修樂器起碼也都有10年以上的修練程度,應該已經要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練習方法,針對自己的問題、得失來調配練琴的各種元素,而根據曲子的不同,練琴的時間也會隨著調整,此時用頭腦來練琴比用手指來練琴還重要,例如Bach無伴奏,我寧願花半個小時去拉它,而花2個小時來研究它的聲部走向及各種音色、技巧搭配的可能性;練琴的時間長短,已經無法衡量一個人對音樂下工夫的程度。
我個人把「演奏」和「練琴」這兩件事情分的很開,大多數的人把「在非表演、上課的場合拉琴」稱之為練琴,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對我而言練琴是有目的性的,例如我今天為了要把跳弓練好,於是我練琴;例如我為了把一首協奏曲背好,所以我練琴;但是如果要一鼓作氣把曲子從頭到尾的拉出來,試驗自己目前對曲子的熟悉度到何種程度,我把它稱之為「演奏」,藉由演奏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藉由練琴我們可以修正缺點。可惜的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把演奏當成了練習,在家裡作一遍又一遍的演奏,的確可以增進曲子的熟練度,但是對於音色、技巧........等等細節卻沒有多大的幫助,這也就是我剛剛說的「錯誤的練習方法」,或許也可以稱之為「錯誤的練琴觀念」,在一場音樂會之前、一個重要的考試之前,我們需要讓自己在私底下多多的自我演奏,以體驗臨場感,但是對於一首新曲子的學習,「演奏」能帶給我們的幫助有限。
我覺得,沒有人會喜歡練琴這玩意兒,就連再偉大的演奏家都一樣,我們可以喜歡玩音樂、熱愛演奏、享受駕馭樂器的快感,但是「練琴」是沒有人會喜歡的。而且越厲害的演奏者,他所需要「練琴」的時間越少,因為這些大師們不需要花時間在練習技巧上,也不需要花時間在控制音樂詮釋、音色上,他們需要的只是利用頭腦來分析音樂,然後熟悉自己心中想要的感覺,「熟練」才是他們唯一在練琴時所需要做的事情,換句話說,厲害的演奏家們花在「練琴」的時間遠比「演奏」的時間少,曲子的細節需要「練習」來熟練,而曲子的大綱則需要「演奏」來熟練。
洋洋灑灑的打了一大串,我相信有很多觀念並不是那麼容易去釐清的,很多東西只可體會不可言傳,不過我想接觸音樂多年的人應該都知道我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如果看不懂卻想要了解的人..........乖乖練琴去吧,時候到了就會懂得。